如果要讲述一个中国式的碳中和故事,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一定是最精彩的那一个。“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延庆赛区的树搬进冬奥森林公园”,种种绿色办奥实践,让这届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冬奥会。
冬奥微火点燃大国担当,也证明了中国能在更广范围的活动中实现碳中和。去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紧接着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并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接下来,碳达峰碳中和将面临哪些挑战?要实现目标,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
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最大努力和贡献。
行胜于言。在中国,一场硬仗早已打响。
去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首次组织开展电力行业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专项行动,不断深化低碳试点,试点省市碳强度下降总体快于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在“十四五”起步之年开局良好。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介绍,“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29.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降低19.5%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53.3%。
浙江省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面也走在全国前面。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表示:“在减污降碳方面,浙江省深入推进全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重点企业碳账户,全面推行重点行业碳排放评价,体系化推进低(零)碳试点示范。”
湖北省也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截至2021年底,湖北省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3.66亿吨,成交额86.57亿元,交易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企业履约率连续七年达100%,打造了多层次低碳试点示范,并启动第一批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建设。
如今,清洁能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血液。源自青藏高原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电力,跨过崇山峻岭,源源不断直送中原大地。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也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引发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我国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深入调整、能源结构逐步优化,《“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更为全国定下了总目标: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接下来湖北省将推动部署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吕文艳说。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这样的总基调。这也为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定了节奏与步伐。
去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分别从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从国家层面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排兵布阵”。
意见的出台,让各省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了根本遵循。各省市纷纷拿出了决心和计划。
浙江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4个维度,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方敏介绍称,浙江准备通过10项举措、三大保障,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蹄疾步稳地推进。10项举措包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变革、构建高质量的低碳工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等。
湖北则着力服务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编制全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吕文艳介绍:“我们推动部署重点领域和市州碳达峰行动,为全省碳达峰打下基础。还要完成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任务,保障全国碳市场。”
毫无疑问,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仅需要全国上下“一盘棋”,更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才能实现。而从国际社会来看,碳税手段就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
“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对‘双碳’目标的作用十分有限。”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在环境保护税中设置碳税税目,并以递进税率方式进行征收,最终将碳税收入专项用于支持低碳转型。”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必将开创新局面。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创造了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世界奇迹。雾霾的阴影早已从城市上空飘散。
不止北京,看得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成为更多城市的常态。“十三五”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优良天数比例上升4.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近四成。
蓝天的背后,是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降低:2020年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过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目标,我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如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正持续发力。
王波说:“四川省严格生态环境准入,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方敏表示:“浙江将探索创设减污降碳协同指数,上线运行‘减污降碳在线’场景应用,并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准入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全力争创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示范区。”
实际上,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就要通过“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个总抓手和“牛鼻子”,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做得好不好,关键还在重点行业及重点领域。
吕文艳告诉记者:“湖北以降碳转型抓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三线一单’成果发布并落地运用,使‘两高’项目得到严格管控。”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在代表委员心中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表示,要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深度调整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