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有责任、有义务积极落实“双碳”行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守护蓝天碧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过程中不仅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产生诸多大气、水、土壤污染物。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减污与降碳之间可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以东北地区为例,燃煤既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又是冬季主要的空气污染源,特别是散煤燃烧影响更加显著。治理散煤污染,既有利于节能降耗,也是改善冬季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随着末端治理空间越来越小,减污减碳协同治理成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治本之策。生态环境部门将认真落实“双碳”工作要求,严格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制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实施重点领域减污降碳行动,通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推动煤炭削减替代、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倒逼产业绿色升级。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固废处置领域协同控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约束激励作用,压实企业温室气体控排责任。
打造金山银山,加快生态价值优质变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地区通过盘活生态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后,包括林业碳汇在内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可以用于抵销部分配额清缴,碳汇作为一种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态产品,变现途径已经打通。2021年,用于抵销全国碳市场配额清缴的核证自愿减排量达到3400万吨,相当于备案减排量总数的40%、林业碳汇项目备案减排量的40倍。连同地方试点碳市场在内,累计用于抵销的核证自愿减排量达6000万吨,为项目业主带来约20亿元的经济激励,充分体现了碳市场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的巨大潜力。
当前,重启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的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农林碳汇项目,既有利于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也可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优先纳入全国碳市场。黑龙江省正在全力实施生态振兴计划,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统筹推动碳汇项目开发、生态损害赔偿、流域生态补偿等工作,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共建低碳家园,充分发动社会公众力量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生态环境工作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凝聚社会共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正面引导,从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做好宣传,使“‘双碳’工作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的思想深入人心。要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双碳”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而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加快发展。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以科技进步为引领,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活。只有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努力提升群众在减污降碳过程中的获得感,才能形成全社会共谋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