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3次列车时刻表

开年首场|国家发改委: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

发布时间:2022-01-21 浏览次数:0 编辑:zqhzxsj

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2022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国家发改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切实做好投资工作。

 

他介绍说,一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城市管道改造和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加强“一老一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民生领域建设。

 

二是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细化工程项目清单,根据项目特点明确可衡量、可考核的具体任务。加强用地用海用能、金融支持等各类资源要素保障,强化督导协调,扎实推动重大工程项目落地生效。

 

三是着力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有序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具有资源、劳动力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四是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要求,组织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加快下达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加快投资计划执行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进一步促进社会投资。建立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创新举措。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推动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看待2022年经济开局面临的压力?全年走势如何?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金贤东主任已经通报了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情况。应该说,202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成绩举世瞩目,令人倍感振奋。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2022年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压力挑战。局部散发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投资增长也受到一些制约,外贸进出口不确定性较大。企业生产面临要素短缺等问题,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波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2022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我们将全面贯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展望全年走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基础看,有效应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均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综合国力继续显著提升,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持续彰显,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抗风险、抗冲击能力进一步提高。

 

从要素条件看,着力解决供给领域要素短缺问题,能源原材料供应保障显著增强。煤炭优质产能释放,价格明显回落,电煤库存可用天数维持在20天以上,电力供应平稳有序。芯片产量快速增长,2021年集成电路产量较上年增长33.3%,汽车芯片供应逐渐加大,汽车产量已持续4个月增加。

 

从内生动力看,加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补短板、提质量,投资需求不断激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发展活力动力进一步提升。?

 

从政策支撑看,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七大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快打通,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陆续出台,都将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宏观政策仍有较大空间,政策储备工具较多,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实现一季度平稳开局、保持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充满信心。

 

谢谢!

 

中宏网记者:

 

2021年四季度以来,能源供需持续偏紧,国家发改委采取了多项措施稳定我国能源供应,请问能源保供稳价措施的效果如何?下一步要做好哪些重点工作?

 

李云卿:

 

您提到的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确保能源供应,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2021年9月底,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煤炭电力供应偏紧情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方面,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电厂存煤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电力供应持续平稳,天然气资源供应较为充足。

 

一是坚持分阶段保供,紧扣保供稳价目标采取针对性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确保能源供应,督促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带头保供稳价。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持续提升电厂存煤水平,推动发电机组应发尽发,对保供工作不力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国有企业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分阶段实现了国庆中秋假期、入冬前、供暖季高峰时段能源供应平稳有序。

 

二是坚持统筹考虑,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调整影响能源生产和保供稳价的不合理措施,促进煤炭生产企业安全增产增供。加强煤炭生产成本调查和期货、现货市场监管,多措并举引导煤价回归合理区间。针对发电供热企业成本变化,及时出台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措施,通过缓税、金融支持等,综合施策缓解发电供热企业阶段性困难。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全力消除用能缺口隐患。推动发电供热企业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去年末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68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坚持全国一盘棋,开展周平衡日调度,统筹煤电气电和风光水核电,利用全网资源和统一调度优势调剂电力余缺。按照高峰日供气量15亿立方米准备资源,天然气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突出东北等重点地区,统筹考虑纯供暖企业和农村取暖用煤,全力做好北方采暖地区用煤保障。全面排查“煤改电”“煤改气”用户用电用气问题,着力做好供暖个案监测和处置。

 

五是坚持守牢安全底线,确保能源安全生产、安全运营、安全使用。督促各有关方面统筹推进煤矿安全生产和电网管网安全运营,全力保障用电用气安全。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提前做好恶劣天气防范及对能源生产运输影响的应对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全球能源供需紧张、国外市场价格普遍大幅上涨的形势下,党中央统筹全局、科学决策,果断部署一系列正确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能源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当前全国能源供应总体平稳,但供需形势及国际市场环境仍然较为复杂。针对能源保供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保障供应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深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一是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指导产煤省区和煤炭生产企业在春节期间保持正常生产销售及发运,及时做好煤炭产运销衔接。加强煤电、燃气机组运行管理,提高顶峰能力,多渠道提升新能源发电出力。推动国内油气田满负荷生产,保持原油、管道气、LNG进口安全稳定。紧盯春节假期、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要时段,加强运行调度,确保能源供应平稳有序。

 

二是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强化需求侧管理,坚决守住民生用能底线。进一步细化实化用能保障方案,持续优化天然气、电力、煤炭“压非保民”预案。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严格落实“以气定改”“先立后破”,确保群众供暖安全。

 

三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统筹发电供热和原料用煤保障,督促企业签订并履行好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电网运行方式,用足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做到余缺互济、峰谷互补。发挥天然气“全国一张网”的优势,重点加强对北方地区特别是资源偏紧地区的调度保障。多措并举,科学保供,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能需求。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当前内需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2022年在扩内需,尤其是在促消费方面将有哪些具体措施?

 

金贤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后续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在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着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总量扩大和质量改善,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提质量,优化消费供给。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

 

二是增能力,提升消费意愿。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政策体系,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创新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互促共进机制,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三是拓空间,释放消费潜力。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继续推动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培育建设工作。鼓励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

 

四是强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深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营造安全诚信放心消费环境。

 

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即将到来,为了更好满足居民节日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近日我委印发了《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因地制宜满足节日消费需求、打造线上节庆消费升级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扩大冰雪消费、提升文旅休闲服务供给等十方面举措。《通知》强调,坚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稳定和扩大消费,落实地方主体责任,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式防控,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众兜底性保障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千方百计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度过喜庆、祥和、安全、健康、绿色的节日,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开门稳”。

 

新华社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2022年在宏观调控方面要如何把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这是目前各方面都很关注的问题。关于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了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好中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调控方面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突出稳字当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精准实施更大力度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切实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二是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形成稳增长合力。加强去年和今年政策的统筹协调,去年出台实施的跨周期调节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今年也将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要做好有效衔接。加强部门间政策的统筹协调,强化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和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环保、改革等政策之间的协调联动,做好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各项政策出台前都要做好评估分析,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积极推进,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要慎重出台。

 

三是围绕经济平稳开局,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今年一季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研究提出振作工业运行的针对性措施。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尽快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实到具体项目,抓紧发行已下达额度,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持续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根据经济运行需要及时推动出台相关储备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澎湃新闻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请问国内煤炭供应是否有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什么考虑?

 

李云卿:

 

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尤其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问题特别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地区和重点企业,全力推动煤炭保供稳价,取得阶段性积极成效,为下阶段煤炭供应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看国内煤炭供应是有保障的。

 

一是生产能力有保障。组织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区增产增供,煤炭生产水平迅速回升,据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煤炭产量40.7亿吨,完全有能力保障合理用煤需求。

 

二是运输能力有保障。近年来,持续加强煤炭集疏运建设,煤炭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四季度国家铁路电煤运输同比增长了20%以上,北方煤炭港口吞吐量连创历史新高,煤炭运输需求能够较好保障。

 

三是储备能力有保障。加快推进煤炭储备能力建设,近年来重点地区储备能力持续提升,政府可调度的储备资源大幅增加,在煤炭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1月16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66亿吨,可用21天,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四是重点用煤有保障。今年继续推动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进一步夯实煤炭供应基本盘。从初步汇总数据看,目前各地区已完成衔接的合同量比去年增加近7亿吨,大部分省份已实现了发电供热用煤合同全覆盖。

 

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对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十分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煤炭绿色低碳发展,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促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抓紧制定推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提出分阶段的重点目标和主要措施,促进煤炭资源安全绿色开发、清洁低碳利用。

 

二是发挥标准作用。对主要用煤行业提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基准和标杆水平,引导企业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升级步伐,存量项目要达到基准水平并不断向标杆水平迈进,新上项目原则上要达到标杆水平以上。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将会同有关部门利用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政策,配合金融部门运用好专项再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加快推广成熟技术市场化运用。

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2021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很多新的变化引发高度关注。能否介绍一下清单说明第六条关于从事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交易有关要求的适用范围?以及清单提出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的相关情况?

 

金贤东:

 

谢谢您的提问,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放宽外资准入。从2017年到2021年,连续5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外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分别由93项、122项减少至31项、27项,在金融、汽车等领域推出了一批重大开放举措,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体现了中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度,是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实际行动。

 

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短了长度、完善了管理制度、提高了精准度,首次明确对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进行差别化管理,为从事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业务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提供了政策空间,支持境内企业依法合规选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融资,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于你关心的清单说明第六条,就充分体现了清单精准度的提高。第六条的适用范围在清单说明中已经明确,仅限于从事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业务的境内企业到境外直接上市。对于境内企业到境外间接上市,证监会正在就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各方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待相关文件完成程序正式出台后,有关部门将按规定办理。

 

关于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继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要求后,2020年又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要求后,本次新版负面清单进一步取消了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外商建立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实现了汽车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委将持续做好汽车行业开放措施的落实工作,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对汽车行业投资进行管理,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谢谢!

 

中国电力报记者:

 

2021年以来,全国用电快速增长,部分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国家发改委采取了多项措施保障电力供应,请问目前情况怎么样?2022年电力供需形势如何,国家发改委将采取哪些保电措施?

 

李云卿:

 

您提到的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21年我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据统计,202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7.1%,比“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全国最高用电负荷11.9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10.8%。受此影响,部分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一些地方出现了短时限电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增加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加强运行协调调度,统筹各地区电力余缺互济,综合施策缓解发电企业经营困难,严格保障民生和重要用户用电需求。经各方共同努力,全国供用电秩序很快恢复正常,目前运行总体平稳,用电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综合研判,预计2022年全国用电量及最高用电负荷仍将较快增长,与此同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等多个目标,对电力保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全力做好电力保供工作,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充分发挥各类电源保供作用。坚持规划引领、“全国一盘棋”,在落实调峰资源和消纳市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化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全力提升供应保障能力和优化能源结构。结合各地新上调峰机组进展和电力保供需要,科学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制造“三改联动”,将在役机组供电煤耗均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更好发挥煤电机组的支撑性、调节性作用。

 

二是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推动跨省区输电通道加快核准,并尽早开工、尽早投产,有效提升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充分利用全网统一调度优势,做到余缺互济、峰谷互补。落实跨省区优先发电制度,科学制定跨省区电力平衡方案,切实增强全国整体保供能力。建立健全跨省区优化调度的市场化机制,促进供需总体平衡。

 

三是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保民生作用。指导各地加强可中断负荷资源建设,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用户错峰避峰用电,控制不合理用电需求,坚决守住确保民生用电底线。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大节能节电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科学用电、节约用电、错峰用电。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

 

2022年扩大有效投资将如何发力?近日,多地披露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发改委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投资项目及时开工、尽快落地见效?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切实做好投资工作。

 

一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城市管道改造和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加强“一老一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民生领域建设。

 

二是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细化工程项目清单,根据项目特点明确可衡量、可考核的具体任务。加强用地用海用能、金融支持等各类资源要素保障,强化督导协调,扎实推动重大工程项目落地生效。

 

三是着力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有序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具有资源、劳动力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四是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要求,组织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加快下达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加快投资计划执行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进一步促进社会投资。建立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创新举措。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推动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关于你关注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工作。目前,部分2022年专项债券额度已经提前下达地方,各地正在陆续组织发行。此外,去年发行的专项债券还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结转到今年使用。推动这些专项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将对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投资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将指导地方下大力气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抓紧落实征地拆迁、市政配套等建设条件,推动新开工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同时,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加强专项债券项目进展情况的监测调度,加大项目协调推进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谢谢!

 

央广乡村之声记者:

 

春耕备耕即将到来,今冬明春化肥等农资生产、流通是否有保障?近期国际化肥价格剧烈波动,如何保障化肥价格稳定、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金贤东: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安,感谢你对农资特别是化肥问题的关注。2021年,受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化肥价格大幅上升带动,以及国内能源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化肥价格大幅上涨。目前秋冬种用肥高峰期已过,尿素价格小幅回落,但仍处于近10年同期高位,磷酸二铵、氯化钾、三元复合肥价格同比也有明显上涨。

 

经国务院同意,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了化肥保供稳价工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保供稳价工作。生产方面,保障化肥生产用煤用电用气供应,指导地方建立工作专班保障重点化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通过这些措施,近期化肥产量同比增加。以尿素为例,据调度,近期尿素产量已连续4周同比增加,其中气制尿素日产量约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近140%。流通方面,近一段时间,供销社系统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积极与上游重点生产企业开展产销对接,加大备肥力度,库存较前期持续增加。储备方面,国家春耕肥储备正按要求有序入储,后续将根据各地春耕启动时间,于今年3—5月间投放市场。此外,今年新增一定规模的夏管肥临时储备,将陆续于2月底前增储到位。

 

综合各方面情况,今年春耕化肥供应是有保障的,但考虑到生产成本进一步大幅回落的难度较大,预计春耕化肥价格可能仍将高位运行。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化肥保供稳价工作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作会商,加强行业运行监测,保障煤炭、电力、天然气、硫磺等化肥生产要素供应,进一步发挥进出口调节、储备吞吐等对化肥市场保供稳价的积极作用,同时大力推动化肥减施增效,指导农民科学用肥,多措并举做好今冬明春化肥保供稳价工作,全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力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新冠疫情的常态化加剧了部分民营企业的生存难度,过去的一年里,我国采取了多项帮助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负、降低融资难度的措施,请问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2022年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问题,部分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助企纾困的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建成运行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即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充分挖掘信用信息价值,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着力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据初步统计,截至2021年末,通过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超过7万亿元。同时,积极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延长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期限,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持续加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解难题。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在产权保护、招投标、市场准入、融资支持等领域存在的典型问题。二是拓空间。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增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三是促公平。深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四是抓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励地方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持续探索创新,持续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持续带动面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批复同意了在一些省份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为何要在这些省份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这些节点未来将发挥哪些作用?

 

金贤东:

 

谢谢您的提问。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力量,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特别是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的需求大幅提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是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节点。传统上,我国通信网络主要围绕人口聚集程度进行建设,网络节点普遍集中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对网络依赖性强,随之集中于城市部署。近年来,随着数据中心规模快速发展,对能源、土地、气候等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东部地区应用需求很大,但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的难度和局限性大;而一些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但存在网络带宽小、跨省数据传输费用高等瓶颈,无法有效承接东部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国家算力网络的顶层设计,尽快转变以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围绕数据中心重构网络格局。

 

为此,我国布局了8大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可再生资源丰富和气候、地质等条件适宜的区域,建设数据中心集群,实现数据中心绿色、集约、高效发展。通过国家枢纽节点的建设,进一步统筹规划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引导大规模数据中心适度集聚,形成数据中心集群。在集群内部,调整优化网络结构,加强水、电、能耗指标等方面的配套保障。在集群和集群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中心直联网络,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支撑大规模算力调度,构建形成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网络格局。

 

近日,我委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已批复同意在内蒙古、贵州、甘肃和宁夏等4个节点启动建设国家枢纽节点,同时正联合有关部门深入论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4个节点的建设方案。关于这两批8个节点的布局建设,定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这4个节点要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定位于不断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夯实网络等基础保障,积极承接全国范围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个节点要服务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定位于进一步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

 

中国能源报记者:

 

2021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在全球特别是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的情况下,请问我国今冬供暖季天然气保供情况怎么样?如何保障我国天然气持续稳定供应?

 

李云卿: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今年国际市场天然气供需形势跌宕起伏,备受关注。入冬以来,受诸多因素交织叠加影响,全球特别是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中国作为天然气进口大国,客观上会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公司等企业,持续深化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大幅提升储气能力,特别是组织供需各方早签合同、早落实资源,扎实做好冬季天然气保供各项准备工作。

 

总体看,入冬以来我国天然气保供情况好于往年。从资源供应看,全国储气库库存、沿海LNG储罐罐存、国家管网公司管存一直处在高位运行。去年12月27日,全国用气量创13.72亿立方米的历史新高,比上个供暖季日最大用气量高出5千万立方米。从需求保障看,落实供暖季合同量超过1700亿立方米,北方地区取暖等民生用气得到充足稳定供应,燃气发电、化肥生产等重点领域用气也得到较好保障,截至目前全国一直未出现“压非保民”情况。从价格运行看,国内市场天然气价格基本稳定,用气高峰期甚至同比下降,远低于全球市场气价水平。居民生活等民生用气价格保持稳定。当前,全国天然气资源供应充足,能够确保春节假期人民群众温暖过节。

 

为保障天然气持续稳定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进一步深化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天然气保供稳价工作。一是组织全面签订和履行好天然气中长期合同,及早落实资源,严格按合同保障供用气秩序稳定。今年我们推行单独签订民生用气合同,目的就是要把民生用气保障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到位。二是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以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为重点,推动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夯实国内资源保供的基础。三是加快提升储气调峰保供能力,压实各方责任,加强调度和考核,全面推进储气设施项目建设,增强高峰调节能力。四是加快构建多元稳定的进口供应体系,加强统筹协调,推进设施能力建设,保障进口安全稳定。五是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完善管网运行调度机制,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充分发挥“全国一张网”作用,提高资源配置运行效率。六是做实做细“压非保民”预案,加强实战演练,必要时精准有序实施,确保民生用气需求得到满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2021年,在全球经济明显复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持续升温、美国国债基准收益率震荡上行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可否介绍一下2021年中资企业境外发债有关情况?

 

金贤东:

 

谢谢您的提问,境外发债是企业有效利用境外资金、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工具,对于丰富利用外资形式、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企业中长期外债管理。2021年,共有335家中资企业在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592笔,金额合计1958.5亿美元。总体看,中资境外债发行主体日趋多元,优质企业发行规模占比提升,综合融资成本显著下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更加明显,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作用更加突出。

 

一是优质企业发行规模占比提升,多家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探索境外融资渠道。2021年,投资级债券发行量占总发行规模的63.3%,较上一年提高4.5个百分点。多家细分行业领域领军企业首次赴境外市场发行债券,获得境外投资者踊跃认购,进一步丰富了中资企业发行主体构成。

 

二是融资成本显著下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著。就像刚才您提到的,在2021年三季度美元基准利率震荡上行的背景下,中资企业仍能把握良好的发行窗口,降低融资成本。据公开市场统计,2021年中资企业境外中长期债券加权平均成本为3.76%,较上年下降67个基点,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绿色类债券大幅增长,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作用更加突出。据公开市场统计,2021年中资企业境外发行中长期绿色债券58笔,发行金额214.7亿美元,较上一年大幅增长162.8%。可持续发展债券12笔,金额59.1亿美元,是上一年的12倍。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也在不断涌现。同时,发行主体更加多元,全面覆盖了金融机构、央企、地方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等板块。

 

我们也注意到,去年个别高杠杆房地产企业因自身经营问题发生境外债违约事件,导致中资境外债市场房地产板块出现短暂恐慌情绪,这属于市场的自我调节,不会影响中资境外债市场的整体功能。长期看,中资境外债市场将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服务实体、防范风险”的原则,继续鼓励和支持优质企业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合理利用中长期外债,积极引导企业优化外债利率和期限结构,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外债风险,更好地发挥企业中长期外债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

 


服务领域
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