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氢能源概念突然进入到大众的视野。这到底是为什么?能不能追这种火热的概念?今天华哥就来聊聊对氢能源概念的理解和看法。
咱们先来聊聊为什么氢能源这几天这么热?
刚过去没多久的两会,咱们国家将碳中和与碳达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美国也在拜登上台后的第一个基建计划中提到将在新能源领域投资1740亿美元,并且计划在2030年之前建设50万个充电桩。再早一些的《欧盟氢能战略》中,欧盟计划未来十年内向氢能产业投入57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56万亿元)。
可以想象的是,未来清洁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
所谓的新能源(或者叫清洁能源),指的是产生能量的时候不会造成污染或者释放温室气体破坏大气层的能源。符合这类条件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生物质能等。
对应清洁能源的应用领域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地热蒸汽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生物质能燃烧发电等;这些新型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并不会像火力发电或者核发电那样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者核辐射等污染环境的附加品。
这些能源在转化为电能之后,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能量该如何存储。
常见的储能方式有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
物理储能:比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飞轮储能等。
化学储能:比如蓄电池、可再生燃料电池(如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池、电磁储能等。
在所有的储能手段中,氢储能是最有想象空间和市场前景的储能手段,是碳中和碳达峰以及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延伸。
为什么这么讲?
首先,氢气是水电解后的产物,其主要生产原料是水。而全世界有多少水,我不用多说了吧。
其次,除核燃料外,氢燃料的发热值是在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
再次,氢燃料燃烧释放能量后的产物是水,不仅没污染,还是人类生命之泉。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持续增大的背景下,氢能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将氢能规划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
另外,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25%,届时将成为与汽油、柴油并列的终端能源体系消费主体。未来的市场空间超过16万亿人民币,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在今年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将氢能与储能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
以上这些积极的内容呢,大概就是市场为氢能源概念板块上涨所找的理由,也是氢能源板块这两天大热的原因。
板块很热,那么对应的公司又做了什么事情使得自己在这样的热点下享受股价上涨的收益呢?华哥找了隆基股份、宝丰能源、美锦股份、亿华通这几家公司,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蹭的。
隆基股份:光伏龙头,最新消息显示,隆基股份已正式入局氢能,旗下氢能科技公司(注册资本3亿)于3月31日注册成功,隆基创始人李振国亲自担任董事长、总经理。
氢能与光伏的最大联想是光伏制氢,也就是光伏发电,再电解水制氢。这样有两个好处,其一,无论光伏发电今天发了多少明天发了多少,都能通过电解水后以氢气的形式存储起来,最终使得发电的稳定性更好;其二、实现能量的跨周期存储。将来便于销售。
宝丰能源:公司于2019年启动200MWp分布式光伏发电及2万立方/小时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该示范项目被国家能源局列为国家级示范项目。
美锦能源:于3月16日发布公告称,将公开发行不超过36亿元的可转债,强化氢能源板块业务。
亿华通:3月29日,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与丰田汽车合资设立燃料电池公司
以上这些股票这两天都涨得很多,但华哥是这么看待这件事情的。虽然氢能源领域有政策的支持,有想象空间,有资金的投入(但资金投入规模貌似都不怎么大),以及有一些示范项目,但有还是要了解一下氢存储这个行业目前的弊端:
首先,是氢气的来源。虽然氢气能够通过电解水获得,但耗费电能产生氢气并不是一个很经济的方式。如果产业规模化,成本也就自然会下降,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做到规模化氢储能。前路还很长。
其次,电解材料铂金稀缺。电能转化为氢能源储存后,将来释放的过程需要一种非常珍稀的矿物作为催化剂,就是珠宝公司里面卖的那个铂金。如果未来氢燃料电池普遍,铂金肯定是处于短缺的状态的。这可能会限制未来的实际市场空间。
再者,氢燃料电池技术门槛高。虽然我国经济这几年迅猛发展,但是许多高新产业还是非常薄弱的,而像氢燃料电池更是需要绝的投入。在氢燃料电池这一块,咱们还处于早期阶段,一直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后期还需要大力的投入才可能会有收获。
所以,目前氢能源这个概念只能是一个热点概念。炒热点的话,赚点就跑,别贪多。做长线价值投资,感觉确定性不强,我是不敢的。
以上就是我对氢能源概念的观点和想法,不一定全面,作为一个参考吧。点关注,不迷路,我们明天接着聊!
关于华哥:北京理工大学数理硕士,券商和股权投资背景,对证券市场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和理解,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深耕二级市场。期望大家每年都能弄个12%以上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