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3次列车时刻表

为建立创新性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发布时间:2021-12-03 浏览次数:0 编辑:zqhzxsj

日前,科技部批准建设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由生态环境部推荐、依托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原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的“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列其中。国家在深圳布局建设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具有怎样的意义?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深圳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环境质量日益改善的同时,也亟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和生态安全评价等方面进行观测与研究,以满足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需求。

为什么建?

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欧美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野外观测站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英国于1843年建设洛桑实验站,开创了野外站的历史,定点监测接近180年,为揭示作物生长规律、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于上世纪初建立了50多个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站,对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连续野外观测近120年,支撑了美国材料产业的发展。

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一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要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通过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推动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

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青海省瓦里关建设了大气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站,是目前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本底站,已开展了27年准确、连续、具有全球代表性的CO2观测。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面向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连续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技示范,协同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任务落实,促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指出,城市生态系统是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在深圳布局建设国家野外站,获取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开展生态监测预警,将有力支撑区域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需求、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怎么建?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针对五方面开展监测研究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有关负责人员表示,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国生态环境系统首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工作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对于补齐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体系短板有着重要意义。

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伟民博士介绍,深圳生态环境观测网由1个中心站和4个子站组成。2013年以来,在城市河流水生态监测、植物生态调查及昆虫多样性调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定位监测工作。在城市主要河流水生态监测方面,在全市共布设108个点位,监测指标涵盖了生境、底栖生物、着生藻类、浮游生物、鱼类和水生植物等,发现了唐鱼、异鱲等珍稀濒危物种;在植物调查方面,共制作植物标本12000多份,建立了植物标本馆和数据库,已记录野生维管束植物2086种,其中包括紫纹兜兰、桫椤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9种,广东隔距兰、华南马鞍树等特有物种75种;在昆虫调查方面,现存昆虫标本4100份,并发现梧桐山突眼翅虫和七娘山安蚁甲两个新物种。国家野外站运用遥感、自动站、高光谱、人工智能、稳定同位素、eDNA等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手段,对广东大湾区环境和生态因子进行长期持续的定位观测,获取第一手资料,建立详尽的观测资料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完善了生态安全预警关键技术。

国家野外站建设期不超过两年。基于现有观测网络和监测能力,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该如何建?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生物多样性变迁、生态格局、城市碳氮循环、城市生态胁迫效应、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五个方面开展监测研究。同时,将加强基础设施、观测场地、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GEP)核算、生态质量评价和水生态环境评价等重点任务。

建设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大意义在于,为建立创新性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标准提供可靠的依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文忠表示,在深圳建设国家野外站将有利于解决深圳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利于积累城市生态环境长期观测数据,有利于聚集城市生态环境领域的高端人才,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开展有益探索,服务于大湾区发展的国家战略。此外,深圳作为城市大气温室气体和海洋碳汇监测双试点城市,将率先开展高精度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监测,以及海洋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探索建立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碳排放核算校验评估技术以及相关仪器质控体系。


服务领域
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