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结1958年战胜黄河特大洪水经验时,充分肯定了广大群众治水防洪的热情。但又指出,几百万人上堤是当时的应急之法,不是保证黄河安澜的积极的和长久的办法。如何防止黄河洪水灾害,保证黄河岁岁安澜?周恩来认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造黄土高原,是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办法之一。
1952年12月19日,周恩来主持政务院第163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12月26日,周恩来签署下发这一《指示》。《指示》中说:“由于各河治本和山区生产的需要,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已属刻不容缓”。“水土保持群众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必须结合生产和实际需要,发动群众组织起来长期进行,不能收到预期的功效。必须与农林、水利和畜牧各项开发计划密切配合,才能巩固和扩大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绩。”《指示》还特别强调“除去已经开始进行水土保持的地区仍应继续进行以外。应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延水及泾、渭、洛诸河流域为全国的重点”,以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我国向苏联政府聘请专家综合组来我国帮助解决黄河规划问题,开始时,没有聘请水土保持专家。黄河研究组根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于1954年1月12日电告政务院要求增聘水土保持专家。1月21日,周恩来电告中财委并外贸部,“同意为黄河研究组增聘水土保持专家1人。”
1956年12月8日至14日,黄委会在郑州召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会议。中央林业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陕、甘、晋、豫、鲁、内蒙古、青海七省(区)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干部,以及苏联水土保持专家M?H?扎斯拉夫斯基参加了会议。1957年1月23日,水利部向国务院写了《关于召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会议的报告》,将会议研究讨论的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问题、关于合理使用劳动力、贯彻按劳取酬政策问题、关于培养技术力量问题、关于领导问题、关于编制黄河流域12年水土保持规划问题,逐一作了报告。周恩来逐字逐句审阅并修改了这一报告,对报告提出的不够具体或没有连续性的措施的有关内容则划了问号,提出了批评。5月10日,国务院向有关省和部门转发了水利部的报告,并下发了经周恩来修改的国务院批示,指出,“过去几年来,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农业、林业和水利方面的综合措施和配合不够的现象,希望你们研究解决。”
1958年4月,周恩来在去三门峡视察时,多次对黄河沿岸的干部和群众说,要搞好植树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4月24日,他在三门峡现场会上说:“不能孤立地靠修水库来解决防洪问题,必须联系、配合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首先要以水土保持为基础。”又说:“三门峡水利枢纽规划是全面的,因此要联系整个黄河流域干支流,上、中、下游,而这个中心基础就是水土保持。”1958年8月30日在北戴河,1959年10月13日在三门峡,周恩来又一再强调根治黄河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959年11月2日至18日,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召开黄河流域陕、甘、晋、青、宁、蒙、豫七省区水土保持会议。11月20日,王化云向周恩来汇报会议情况以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初步方案时,周恩来说:规划口号要提得恰当,过去认为做了水土保持工程和措施,保水保土就解决了,现在看来距离还很大。
“文革”期间,周恩来仍在关心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1972年12月,他在听取陕、甘、宁、晋四省领导汇报时指出,解放这么多年了,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要加强对灾区的支援,尽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的规模。
水土保持工作具体包括哪些方面?1952年12月26日,周恩来签发的《政务院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指出:“首先应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有计划地封山、造林、种草和禁开陡坡,以涵蓄水流和巩固表土,同时应推行先进的耕种方法,如修梯田、挑旱渠、等高种植和牧草轮作等办法,期使降落的雨水尽量就地渗入,缓和下流,不致形成冲刷的流势和流量。对于已经冲刷的山溪和下流,不致形成冲刷的流势和流量。对于已经冲刷的山溪沟壕,即应先支沟,后干沟,自上而下,由小而大地修筑拦沙坝和缓流坝,以改变沟壕纵向的坡度,延缓洪水下泄的速度,截留其挟带下泄的泥沙,淤出的土地并可增加生产。”1958年周恩来在三门峡现场会上提出了6条:1.修整耕地,改造梯田;2.修中小型水利;3.种草;4.开垦退耕;5.保持绿化,总要有树;6.调动劳力,使劳力分布平衡。他实际上把水土保持看成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的配合,而且需要农、林、水等部门的配合。
在水土保持系统工程中,周恩来尤重视护林、造林。1951年9月7日,周恩来在101次政务会议上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两句话要写得适当才行。否则,“靠山吃山”,把树木砍光了,水灾就来了。在汉中小学时,也要有坟墓,乱堵乱挖,反把水系搞乱了。1956年8月14日,周恩来在接见外宾时说,在水利工作方面,除一般水利工程外,还需要注意到植林,我们的祖先把许多山上的树木砍伐过多,以致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现在要注意植林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周恩来多次指出古老文化的负面之一是破坏了森林资源。他说,古老文化损伤了大自然,中国有林的山只有10%,好多都是荒山,古代人只知建设不知保护森林,后代子孙深受其害。文化越古,不知保护,树木越少。我去过的地方,如从尼罗河经过中东、中亚细亚到中国这片都如此。“黄土高原是我们祖宗的摇篮地,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这个地方的森林植被的破坏,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是沙漠化的根源。他说,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当时土地肥沃,农业昌盛,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破坏了森林植被,所以后来都成了沙漠,我国甘肃省的敦煌一带恐怕也是这样。周恩来到延边、西双版纳、海南、贵州、长江、黄河视察时都反复强调要保护森林资源,开展植树造林。到大庆油田视察时,他也说,既要搞好油田建设,又要多种树,搞好绿化,尽量保护植被,建设新型矿区。为解决黄土高原地广人稀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周恩来亲自批准配备安2型飞机,用以播种造林、种草。他还说,水土保持搞了工程措施没有植物措施不行。
1966年2月,周恩来接见出席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西北各省、自治区林业厅(局)长和西北林业建设兵团、林业部负责同志并讲了话。他怀着十分不安的心情说:“十六年来,全国砍多于造,是亏了。二十世纪还剩下三十几年,再亏下去不得了。”“营林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吃光了就算,当败家子。”“北方八省地区大,人口多,树林少”,要抓紧造林。他特别强调要抓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造林。他说:“西北黄土高原搞了多少年造林啦?劳大功小,要很好总结经验。陕北防沙林带有人烟,地下水浅,就可以造林。靖边、定边高原上水位低,不容易成林。要有选择、有阵地地前进。”“西北地区造林要集中在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地区,不要孤零零地分散搞。分散了,投资很大,功效很小,起不了多大作用。”他要求“西北局要搞一个领导小组,管农垦、水土保持。农林互相支援有好处。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总得坚持到二十一世纪。
周恩来既把水土保持看成是治理黄河基本的长期的办法之一,也把水土保持看成是改造黄土高原落后面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之一。他反对片面强调水土保持与黄河治理的联系而忽视水土保持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认为这样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从而影响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防止黄河洪水问题,周恩来总结了三门峡水库建设过程中对水土保持速度估计过快、作用估计过大的教训,强调要通过多种途径综合治理。并强调水土保持的长期性,“我们这一代完不成,还有下一代会完成的。”